清明之于国人,为清历史悠久、明文内涵丰富。化注清明,为清是明文重要农时,也是化注重要节日。四季轮回,为清万物生长此时,明文清净明洁。化注扫墓祭祖,为清人们追念祖先,明文缅怀英烈。化注睹物思情,为清文人寄情山水,明文吟诗作赋。化注不负春光,亲朋好友结伴,增进感情。寻根、礼敬、感恩……清明节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思绪。正因如此,无论时光如何更迭,传承清明传统文化是不变的主题。
寻根问祖,血脉延传。清明寄寓着思念和祈愿,也是国人追溯精神源头、唤醒家族记忆的重要时刻。在追根溯源中,人们追问自己从何而来、又因何出发,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增强着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忘本才能走得更远,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祖德家风,不会被漫长的岁月轻易侵蚀。慎终追远、缅怀故人,既是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也是对先贤德行的传承,更是在找寻心灵栖息处。人生终有别离,珍惜当下、继续前行,是对故人最好的慰藉。
知恩图报,弘扬孝道。“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对于人生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起到了强基固本的巨大作用。古语云:生前床边一杯水,胜过坟前千堆灰。不是祭祀形式越隆重越彰显孝心,倘若表面厚葬奢祭,实则对亲人不孝不敬,就偏离了祭祀的本源和初衷。不以“忙”为借口,不以“等”为说辞,生前尽孝、死后尽哀,知恩报恩、饮水思源,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心若清明,时时可新。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怀旧和展新并举。经过多年提倡推广,烧纸钱、放鞭炮一去不复返,绿色、低碳的新型祭扫方式逐渐受到大众认可。技术加持下,祭祀被赋予新的仪式感,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求。网络祭祀平台上,一封封寄往天堂的家书情愫氤氲、催人泪下。重庆龙潭山陵园内,扫描墓碑上的二维码即可回看逝者人生,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永生”?丝带寄哀思、植树祭故人、鲜花换纸钱、网页传真情……传统习俗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变,清明在与时代的碰撞中,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祭祀在心不在形,与时俱进使节日风俗与新时代需求充分对接,滋养人们心灵,才更能体现清明传承的意义。
缅怀昨日,也憧憬明天;祭奠逝者,亦催护新生。清明是伤悲与欢喜的交集,又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发掘和弘扬清明节的人文内涵,促进节日传统更好回归生活,唤醒民众自觉的文化传承行动,让传统血脉赓续、文化生生不息。
今年在全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9所;支持和鼓励20万人口以上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今年年底前所有中职学校均达到B类以上办学水平;启动非贫困地区的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2月3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由浙江省杭州市援疆指挥部支持的杭州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青少年代表文化研学营活动在杭州举行。 杭州阿克苏两地青少年代表参观杭州国际博览中 ...
8月14日、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莆仙戏《踏伞行》在泰州市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两晚,现场观众共同领略了这一精品剧作的魅力,感受莆仙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统戏曲的深厚内涵,在 ...
为抢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期,5月至8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各地各高校聚焦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加快推进政策宣传落实,精准拓展岗位资源。 据悉,教育 ...
中新网南昌6月3日电 (刘力鑫 陆逸 余建)3日,记者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铁”)获悉,2024年端午假期铁路运输期限为6月7日至6月11日。5天时间里,南铁预计发送旅客514 ...
水乡才女胡玉琴:用音乐描摹岭南新乡村 丨 村K原创榜_南方+_南方plus胡玉琴原创作品《南国乡音》00:00/ 04:01 “我们村民从‘不愿改’到‘主动改’,如今红岗社区发生了天翻地 ...